說起孩子寫作業,估計不少家長腦海里就蹦出兩個字「磨蹭」!
「一會兒摳鼻子」「一會兒撓頭髮」「一會兒玩橡皮」……總之,不是摸摸這兒就是動動那兒,明明半個小時就寫完的作業,非要拖到一兩個小時。不管家長是威逼還是利誘,就是不管用!
想必看屏幕前的你小時候也被貼過「小動作多」的標籤吧?(常爸小學時雖然成績很好,但總被老師投訴「小動作多」,所以特別怕家訪和家長會!有同樣問題的朋友握個爪 ^_^)我想查查對於這個問題,如今父母們經常會參考的一些育兒資源會怎麼建議,就打開了X音和一些大V微博微信號,沒想到大部分文章單靠著幾句對孩子的描述,就斷定是感統出了問題。有個孩子還被精確到是「觸覺失調」,需要用專業按摩手法每天給孩子按摩40分鐘,還推薦給家長一個收費視頻,並且保證這套方法能很有效地改善孩子的情況。
有理有據有解決方法,看起來是不是解決了家長的一大心頭之患?且慢!判斷一個人感統是否失調,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沒有哪一個專業的評估機構,敢憑父母幾句話就下結論。而且孩子之所以小動作多原因有很多,不能絕對就說是感統出了問題,更不應該盲目去當「病」來治。
跟小馬君聊起這個話題,才知道他自己小的時候也是個小動作極多的人,沒少因為這個被老師和家長批評。作為一個過來人,對此他可謂是感同身受:比如,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小動作,家長們都想過嗎?會不會因為寫某些作業時覺得時間特別難熬?是不是上課沒聽懂但又不敢說?又或者……還有即便是大人,電腦上敲字的時候忍不住抖腿,思考問題的時候習慣性轉筆,把手指掰得嘎嘎響……這些是不是也算小動作不斷呢?!
聽著聽著,我突然覺得,那些不分青紅皂白只知道罵孩子的大人真是太不講道理了!趕緊聽聽小馬君來講講道理:
作者/小馬君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碩士,曾任職於美國最大的早教機構之一的Bright Horizon,擁有紮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戰經驗。(小馬君受常爸之邀,到「常青藤爸爸」公眾號開設專欄,每周和大家聊聊科學育兒。)
本文乾貨❶ 小動作,可能只是孩子緩解情緒的手段。❷ 覺得沒意思、不公平等時候,都可能會促使孩子增加小動作。❸ 想要減少孩子的小動作,家長首先要言出必行。大小孩子都少不了做點小動作,但這並不代表我們都應該去訓練感統,那麼沒有病,卻小動作不斷的孩子的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呢?我這個過來人就跟大家分析分析。
小動作緣起之一:「這事兒真沒意思」孩子小動作多最常見的兩個場景,第一個是老師上課的時候,第二個就是回家做作業的時候。你有沒有聽說哪個老師反饋孩子在考試的時候小動作多的?反正我是沒見過,為什麼這種情況很少見?因為人會本能地更關注價值高的東西。考試的時候,時間就是分數,多一分鐘就是賺到。這時候,孩子哪裡捨得用小動作去填充呢?
反觀做作業和上課的時間,在一部分孩子眼裡就顯得無足輕重。多聽或少聽一分鐘差別不大,拿什麼裝進我這無處安放的青春?最方便的莫過於做做小動作嘍!所以,孩子在某個時間段里小動作多,很可能是因為當下的事情在他眼裡壓根兒「不重要」。
Q:那麼問題來了,怎麼辦呢?
A:為時間增值。這裡「增值」的意思是要讓孩子覺得某個時間段有價值——只是家長一人覺得重要沒有用。注意,這裡有一個要點:家長一定要信守承諾。當孩子成功地擺脫小動作為自己掙來遊戲時間時,家長要保證他有絕對的支配權。說起這裡,我就想起自己「不堪回首」的兒時經歷。只要我提前寫完作業,我媽總能變出一堆「課外作業」完美地擠占我的撒歡時間。我媽美其名曰「藝多不壓身」,但我也不傻。自從深諳「效率越高,作業越多」後,我越來越磨蹭了,雖然也不能出去玩,但至少不用做額外的作業了。所以,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不磨蹭,少一點小動作,就一定要說到做到。關於時間規划上,不用做得很細,粗線條的規則+一定的考核標準就夠了。
如果我是家長我會和孩子約定幾件事情:
1、最晚幾點必須睡覺有一部分孩子喜歡一開始很磨蹭,到很晚了才發現明天要交的作業還有一堆沒完成,就開始挑燈夜戰,很傷身體。足夠的休息,對孩子的重要性想必各位家長比我還清楚。因此,一定要和孩子約定一個最晚的上床時間,並且讓他知道這個點之後真的不能再做作業了。這是一個底線。
2、今天晚上我們要完成的東西有哪些不需要給孩子規定具體先做語文還是先做數學,他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順序,但是對於一個晚上要完成多少一定要事先約定,這樣孩子會做得更有效率。對於孩子省出來的時間,要約定好目標,或者許諾孩子「你想幹嘛幹嘛,只要保證在約定前的時間睡覺就行了」。
3、制定考核標準,保證作業質量有家長會擔心:「我家娃會不會為了玩遊戲,快速做完作業不考慮質量?」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還需要和孩子事先約定明確的獎懲制度:作業中發現了多少錯誤,那麼該周或者之後幾天的自由支配權就沒有了;如果連續幾次都非常好,就可以降低抽查的頻率等等……這麼做的好處,是讓孩子知道如果自己磨蹭再做小動作,會損失巨大。做作業的時間價值也無形中被放大了,孩子會自己衡量,想辦法克服小動作。
小動作緣起之二:「這事兒不公平」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小時候和父親的一次大吵,簡單地情景還原一下:
雖然我爸次次理由都是這個,還說得理直氣壯,可當時我就是覺得很不公平(現在想想更覺得不公平了)。
於是,每當我爸催著我寫作業的時候,我就在自己房間里假裝認真寫作業。但事實上,我只在草稿紙上畫圖玩兒。為啥呢?因為我覺得磨蹭一會兒才對得起自己,才公平。做小動作成了我尋找內在心理平衡的最佳方式。但是當我同學和我一起做作業時,我絕不會磨蹭。雖然有時候也不想寫了,但看到同伴奮筆疾書,自己也不好意思說累。讓孩子的內心真正感受到公平,是減少小動作的一大前提。看到這裡,做家長的你也可以反思一下:「我給孩子創造公平的環境了嗎?」
如何創造這樣的氛圍?我有2點建議:
① 把你的部分工作和孩子做作業的時間放在一起,讓孩子看到你的忙碌和專註,這樣他也會覺得公平。② 讓老大和老二一起做作業,互相比賽和監督。大部分情況下,做作業都是痛苦的。在這種情況下,感受到公平,或者能夠拖著別人一起痛苦就非常重要了。千萬不要給孩子「我是天底下最可憐的人」這種感覺。否則,他只能通過小動作或者別的方式找一些心理平衡,緩解心中的「不公平」。
小動作緣起之三:「這是我的小秘訣」
每個孩子體質、心理發育程度都不同,行為模式也不一樣,有視覺型的,有聽覺型的,也有感覺型的。他們的學習方式也不一樣。確實有一部分孩子很難坐著安靜地學習,比如我。小時候就很難坐著把語文的課文給背了,而是必須拿著課本在家裡走來走去。另外我是一個偏聽覺的學習者,很多東西我光看文字是記不住的。我必須要去看一段視頻,或者在網上搜別人講解的視頻,聽一遍才能搞明白。另外,當我遇到難解的數學題時,就喜歡轉筆。如果強按住我的手,我就很難專註地去思考。之前曾看過一些文獻,有提到過小動作有時是有自我安慰作用,幫助其更專註的。對於我來說,轉筆就是保持專註的小秘訣。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類似的情況,那麼請你不要只專註在讓他不要做「小動作」。多觀察、多和孩子交流,發現孩子到底有哪些困難,理解他的行為。你也可以逼自己換一個視角,問一問自己:「孩子的『小動作』有沒有在學習上幫助到孩子?」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地理解和幫助到孩子。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孩子的「小動作」看成一種「病」,否則多半都會「有病亂投醫」,繼而「賠了夫人又折兵」。
上課、寫作業,孩子的小動作多到停不下來,哪兒出了問題?
說起孩子寫作業,估計不少家長腦海里就蹦出兩個字「磨蹭」!
「一會兒摳鼻子」
「一會兒撓頭髮」
「一會兒玩橡皮」
……
總之,不是摸摸這兒就是動動那兒,明明半個小時就寫完的作業,非要拖到一兩個小時。不管家長是威逼還是利誘,就是不管用!
想必看屏幕前的你小時候也被貼過「小動作多」的標籤吧?(常爸小學時雖然成績很好,但總被老師投訴「小動作多」,所以特別怕家訪和家長會!有同樣問題的朋友握個爪 ^_^)我想查查對於這個問題,如今父母們經常會參考的一些育兒資源會怎麼建議,就打開了X音和一些大V微博微信號,沒想到大部分文章單靠著幾句對孩子的描述,就斷定是感統出了問題。
有個孩子還被精確到是「觸覺失調」,需要用專業按摩手法每天給孩子按摩40分鐘,還推薦給家長一個收費視頻,並且保證這套方法能很有效地改善孩子的情況。
有理有據有解決方法,看起來是不是解決了家長的一大心頭之患?
且慢!
判斷一個人感統是否失調,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系統,沒有哪一個專業的評估機構,敢憑父母幾句話就下結論。而且孩子之所以小動作多原因有很多,不能絕對就說是感統出了問題,更不應該盲目去當「病」來治。
跟小馬君聊起這個話題,才知道他自己小的時候也是個小動作極多的人,沒少因為這個被老師和家長批評。作為一個過來人,對此他可謂是感同身受:比如,孩子為什麼會有這麼多小動作,家長們都想過嗎?會不會因為寫某些作業時覺得時間特別難熬?是不是上課沒聽懂但又不敢說?又或者……
還有即便是大人,電腦上敲字的時候忍不住抖腿,思考問題的時候習慣性轉筆,把手指掰得嘎嘎響……這些是不是也算小動作不斷呢?!
聽著聽著,我突然覺得,那些不分青紅皂白只知道罵孩子的大人真是太不講道理了!趕緊聽聽小馬君來講講道理:
作者/小馬君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育學碩士,曾任職於美國最大的早教機構之一的Bright Horizon,擁有紮實理論基礎和豐富實戰經驗。(小馬君受常爸之邀,到「常青藤爸爸」公眾號開設專欄,每周和大家聊聊科學育兒。)
本文乾貨
❶ 小動作,可能只是孩子緩解情緒的手段。
❷ 覺得沒意思、不公平等時候,都可能會促使孩子增加小動作。
❸ 想要減少孩子的小動作,家長首先要言出必行。
大小孩子都少不了做點小動作,但這並不代表我們都應該去訓練感統,那麼沒有病,卻小動作不斷的孩子的腦子裡到底在想什麼呢?
我這個過來人就跟大家分析分析。
小動作緣起之一:「這事兒真沒意思」
孩子小動作多最常見的兩個場景,第一個是老師上課的時候,第二個就是回家做作業的時候。你有沒有聽說哪個老師反饋孩子在考試的時候小動作多的?反正我是沒見過,為什麼這種情況很少見?
因為人會本能地更關注價值高的東西。考試的時候,時間就是分數,多一分鐘就是賺到。這時候,孩子哪裡捨得用小動作去填充呢?
反觀做作業和上課的時間,在一部分孩子眼裡就顯得無足輕重。多聽或少聽一分鐘差別不大,拿什麼裝進我這無處安放的青春?最方便的莫過於做做小動作嘍!
所以,孩子在某個時間段里小動作多,很可能是因為當下的事情在他眼裡壓根兒「不重要」。
Q:那麼問題來了,怎麼辦呢?
A:為時間增值。
這裡「增值」的意思是要讓孩子覺得某個時間段有價值——只是家長一人覺得重要沒有用。
注意,這裡有一個要點:家長一定要信守承諾。
當孩子成功地擺脫小動作為自己掙來遊戲時間時,家長要保證他有絕對的支配權。
說起這裡,我就想起自己「不堪回首」的兒時經歷。
只要我提前寫完作業,我媽總能變出一堆「課外作業」完美地擠占我的撒歡時間。我媽美其名曰「藝多不壓身」,但我也不傻。
自從深諳「效率越高,作業越多」後,我越來越磨蹭了,雖然也不能出去玩,但至少不用做額外的作業了。
所以,如果你真的希望孩子不磨蹭,少一點小動作,就一定要說到做到。
關於時間規划上,不用做得很細,粗線條的規則+一定的考核標準就夠了。
如果我是家長我會和孩子約定幾件事情:
1、最晚幾點必須睡覺
有一部分孩子喜歡一開始很磨蹭,到很晚了才發現明天要交的作業還有一堆沒完成,就開始挑燈夜戰,很傷身體。
足夠的休息,對孩子的重要性想必各位家長比我還清楚。因此,一定要和孩子約定一個最晚的上床時間,並且讓他知道這個點之後真的不能再做作業了。
這是一個底線。
2、今天晚上我們要完成的東西有哪些
不需要給孩子規定具體先做語文還是先做數學,他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順序,但是對於一個晚上要完成多少一定要事先約定,這樣孩子會做得更有效率。
對於孩子省出來的時間,要約定好目標,或者許諾孩子「你想幹嘛幹嘛,只要保證在約定前的時間睡覺就行了」。
3、制定考核標準,保證作業質量
有家長會擔心:「我家娃會不會為了玩遊戲,快速做完作業不考慮質量?」
這是很有可能的,所以還需要和孩子事先約定明確的獎懲制度:
作業中發現了多少錯誤,那麼該周或者之後幾天的自由支配權就沒有了;
如果連續幾次都非常好,就可以降低抽查的頻率等等……
這麼做的好處,是讓孩子知道如果自己磨蹭再做小動作,會損失巨大。做作業的時間價值也無形中被放大了,孩子會自己衡量,想辦法克服小動作。
小動作緣起之二:「這事兒不公平」
直到現在,我還記得小時候和父親的一次大吵,簡單地情景還原一下:
雖然我爸次次理由都是這個,還說得理直氣壯,可當時我就是覺得很不公平(現在想想更覺得不公平了)。
於是,每當我爸催著我寫作業的時候,我就在自己房間里假裝認真寫作業。但事實上,我只在草稿紙上畫圖玩兒。
為啥呢?因為我覺得磨蹭一會兒才對得起自己,才公平。做小動作成了我尋找內在心理平衡的最佳方式。
但是當我同學和我一起做作業時,我絕不會磨蹭。雖然有時候也不想寫了,但看到同伴奮筆疾書,自己也不好意思說累。
讓孩子的內心真正感受到公平,是減少小動作的一大前提。
看到這裡,做家長的你也可以反思一下:「我給孩子創造公平的環境了嗎?」
如何創造這樣的氛圍?我有2點建議:
① 把你的部分工作和孩子做作業的時間放在一起,讓孩子看到你的忙碌和專註,這樣他也會覺得公平。
② 讓老大和老二一起做作業,互相比賽和監督。
大部分情況下,做作業都是痛苦的。在這種情況下,感受到公平,或者能夠拖著別人一起痛苦就非常重要了。
千萬不要給孩子「我是天底下最可憐的人」這種感覺。
否則,他只能通過小動作或者別的方式找一些心理平衡,緩解心中的「不公平」。
小動作緣起之三:「這是我的小秘訣」
每個孩子體質、心理發育程度都不同,行為模式也不一樣,有視覺型的,有聽覺型的,也有感覺型的。他們的學習方式也不一樣。
確實有一部分孩子很難坐著安靜地學習,比如我。
小時候就很難坐著把語文的課文給背了,而是必須拿著課本在家裡走來走去。另外我是一個偏聽覺的學習者,很多東西我光看文字是記不住的。我必須要去看一段視頻,或者在網上搜別人講解的視頻,聽一遍才能搞明白。另外,當我遇到難解的數學題時,就喜歡轉筆。如果強按住我的手,我就很難專註地去思考。
之前曾看過一些文獻,有提到過小動作有時是有自我安慰作用,幫助其更專註的。對於我來說,轉筆就是保持專註的小秘訣。
如果你的孩子也是類似的情況,那麼請你不要只專註在讓他不要做「小動作」。
多觀察、多和孩子交流,發現孩子到底有哪些困難,理解他的行為。
你也可以逼自己換一個視角,問一問自己:「孩子的『小動作』有沒有在學習上幫助到孩子?」這樣你才能夠真正地理解和幫助到孩子。
最重要的是,不要把孩子的「小動作」看成一種「病」,否則多半都會「有病亂投醫」,繼而「賠了夫人又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