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後,軍閥的割據、政權的對立、包括政權的不斷更迭,使得三國至南北朝時期可以說長時間處在一種社會動亂的情況下,連年的征戰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便是軍隊上人員的消耗。有資料顯示,東漢年末到兩晉時期,登記在冊的百姓人口銳減,公元前184年左右全國人口約五千萬,而西晉建立時人口則在五百萬上下。軍隊大量消耗的代價是農耕的退化,大量糧草被軍隊徵收,百姓時常難以得到食物上的滿足。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漢樂府的這首詩歌不但生動的體現了征戰為百姓帶來的痛苦,更點出了在當時環境下軍人的一種無奈之情。這些「職業軍人」,便是世兵制內的兵士。三國時期已經完成自徵兵制到由家兵發展而成的世兵制的轉變,因此,軍人的無奈更多是對「世兵制」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一、「世兵制」對軍人及其後代的束縛,士兵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路1、家兵至世兵的轉換
家兵這一制度出現的確切時間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東漢末年,以「家兵」這一概念出現的兵種在世家大族乃至軍閥間已經算作常見。「家兵」,廣義上來講即為各大家族間豢養的士兵,細分下來則有地主之家兵、軍閥之家兵。這些兵種多數以各大家庭的僕從或賓客組成,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作為招募而來。
有些家兵在不需要征戰時會回歸農田,少部分的會進行軍事上的訓練。由於本身職業的限制,即大部分的家兵由奴僕或者隨從兼任,可以說家兵這一概念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軍隊,而到了後期家兵也逐漸被各種其他職位取代。但保留下來的,就是少部分的那些不需要回歸農田進行耕作的、會需要軍事演練的家兵制度。
在這一制度下產生的士兵專門以鬥爭為生,並且不需要進行田間勞作,雖然在當時的角色依然是「民」,但已經逐漸與「民」的身份剝離了。家兵的世代性使得這些特殊的軍人在征戰方面更有專業性,以家庭為單位的渲染使得後續到來的新的士兵血液更好訓練和操縱。
而在漢末連年的征戰對軍隊人員的損耗極大,每一次的戰爭結束後都需要大量的士兵作為補充。在這一前提下,會有大量的百姓為此試圖逃脫服兵役,同時迫於時代的混亂,這些損失掉的兵員不能立刻找回,因此,固定的軍源成為了軍隊實際操控者的首選。家兵的世代性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軍隊有足夠的後備替補,因此,世兵制一定程度上是家兵制的演化。
2、身為世兵制將士的局限
世兵制的產生極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軍隊人員得到後續補充的保障,而世兵制「世代為兵」對於在內編製的士兵而言則成為一種極大的束縛。在和平年代,士兵無疑是一種在待遇和工作上相對於田間勞作更為輕鬆的職業,但身處於三國時代,軍閥與軍閥、政權與政權的碰撞成為主流,軍隊的連年征戰對於每一個士兵都是生理與心理上的考驗。
世兵制的產生使得這些軍人的後代或者兄弟失去了選擇性,當自己的父兄犧牲或是從軍隊中退役,他們必須捨棄掉和平的生活投入到戰場上。在另一方面,世兵制內的人員社會地位更為低下,與招募成為士兵的那部分不同,無論是在軍隊內或是社會上,「軍戶」都相當收到歧視,甚至到了宋朝,軍戶還需要面部刺字,以防止逃脫,也從心理上打壓這些人的逆反和自尊。在另一個角度上,這些人可以稱作官方的用以戰爭的奴隸。或者說,世兵制內的人員相當於世代的戰爭物品。
正是這樣的局限性導致了很多因為世兵制進入到軍隊體系的士兵存在著消極心理,但在戰場上又是在為自身的性命拼搏。作為外因,世兵制從主要方面影響了士兵的心理,但為了防止得到武裝訓練的士兵暴動,世兵制對於軍人也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在某些方面,對於這些人員的福利也令其內心更加矛盾。二、世兵制的直接與隱藏福利:士兵為何對此難以捨棄1、直接福利
古代的交通並不發達,軍隊作戰往往需要累月的長途奔波,三國時期曹操攻打東吳,便是由於其士兵的奔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戰爭的失利。而對於士兵來說,長期離家很容易造成情緒上的不滿,也容易導致妻離子散。
世兵制中,曹魏實行的是世兵制下的士兵女兒只能嫁給同樣作為士兵的男人,而曾嫁給士兵隨後丈夫死亡的寡婦婚配也由官府出面分配。對於兵士來說,世兵制下的他們地位卑微,有極大的可能沒有辦法找到妻子建立家庭,而對於古人來說,這又是一件涉及到人格和面子的大事,因此這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為兵士解決了難題,也可以撫慰到一部分人。而在解決了這些兵士的家庭問題後,曹魏又實行以家屬為人質,迫使兵士努力殺敵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看對於這些士兵的家人又是一種另類的保護。
而在其他政權,尤其是東吳方面,有過嘗試實行家屬隨軍,也就是兵士的家人跟隨軍隊一同征戰,但在後勤加以幫助。相對於吧家屬作為人質的政策來說,這樣的方法有一絲的人性化,兵士不必忍受家人不在身邊的苦惱,也不必擔心常年在外征戰家人離散。但從另一方面講,一旦戰爭落敗,兵士的家人也極有可能被敵人俘虜,因此東吳很長一段時間在這兩種對待兵士家人的方法上搖擺。而無論哪種方法,世兵制的兵士都因此或多或少解決了一些難題,這樣在現代看來算作「福利」的政策也讓一些有怨言的兵士心內充滿矛盾。
不可否認的是,以決策者的角度,這些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拴住兵士,以便能夠得到長期穩定的軍源。而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兵士對於自身的職業更加無可奈何,只是這樣的無奈由被強迫的無奈轉變為對福利的無奈。
2、隱藏福利
我們已經知道,三國到兩晉時期,戰亂一直是當時社會的主要危害,世家大族有比較充足的財產基礎,所以面對這樣的戰亂可以勉強維持。但對於以農耕為生的農民來說,連年的戰亂不但會毀壞耕地,戰亂造成的舉家搬遷也會使得一個以「男耕女織」為單位的小農家庭生活舉步維艱。
世兵制所使用的「士民分離」的制度,令兵士難以體會到這種苦惱,且相對於不停田間勞作勉強果腹的農民來說,軍隊的糧食存在有穩定的供給,在戰爭停滯的幾年間,兵士除了日常的操練不不需要消耗過多的體力勞動就可以吃飽。並且,與其他職業不同的一點,兵士所要付出的稅收很少甚至沒有,而一家農民除了要繳納金錢上的稅收,每年還要繳納各種糧草給官府。
而上文中所提到的婚嫁來說,正常家庭的婚嫁在三國時期更加艱難,戰爭導致男性青壯勞動力大量流失,婦女嫁人後丈夫由於戰爭離世,往往象徵著一個家庭的死亡。而世兵制解決了這項問題,不但如此,其他職業的百姓面對婚姻選擇的困難,在兵士這邊,由於兵士子女婚嫁兵士子女的政策也減少了一半。
雖然在性命和自身的選擇上,兵士身不由己,但與當時其他百姓相比較來說,這些沒有被世兵制提到的隱藏「福利」也十分誘人。也由於這些或多或少的福利,兵士也逐漸的選擇對這一種不公正的制度少有怨言。在思想並不發達的時代,能夠果腹才是生存的硬性指標,其他人還在為一口飯奔忙時,世兵制下的兵士能享受到食物,也是這樣的理由,這些「職業軍人」才可以為執行者效力。
作為一種為了政權鞏固產生出來的軍隊制度,世兵制的產生存在著必然性,但對於由於世兵制而存在的兵士來說,雖然這一制度似乎對他們有著不同的福利,但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勞動的剝削,也是一種人格上的打擊。沒有一個人願意有戰爭,而對於兵士來說,他們上陣殺敵比普通人更加無奈,因為他們沒有資格去選擇;而另一方面,兵士的職業又讓他們可以生存,可以果腹,這帶來的就是精神與生存上的矛盾。
世兵制的兵士不得不殺敵,不得不生存,這是封建制度的局限性。隨後南北朝到唐宋,雖然制度有所改變,但對於兵士、軍戶的剝削更加嚴重,更加暴露了這一制度對人民的損害。三國「職業軍人」思想上的無奈與矛盾,更是後來歷朝歷代將士的思想矛盾,而時代的局限性也使得這一壓迫持續到很遠,因此,只有打破封建制度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
上陣殺敵屬無奈,世代為兵為果腹,談三國「職業軍人」的思維邏輯
東漢末年後,軍閥的割據、政權的對立、包括政權的不斷更迭,使得三國至南北朝時期可以說長時間處在一種社會動亂的情況下,連年的征戰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其中比較突出的便是軍隊上人員的消耗。有資料顯示,東漢年末到兩晉時期,登記在冊的百姓人口銳減,公元前184年左右全國人口約五千萬,而西晉建立時人口則在五百萬上下。軍隊大量消耗的代價是農耕的退化,大量糧草被軍隊徵收,百姓時常難以得到食物上的滿足。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漢樂府的這首詩歌不但生動的體現了征戰為百姓帶來的痛苦,更點出了在當時環境下軍人的一種無奈之情。這些「職業軍人」,便是世兵制內的兵士。三國時期已經完成自徵兵制到由家兵發展而成的世兵制的轉變,因此,軍人的無奈更多是對「世兵制」一種身不由己的無可奈何。
一、「世兵制」對軍人及其後代的束縛,士兵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路
1、家兵至世兵的轉換
家兵這一制度出現的確切時間已不可考,但可以確定的是,在東漢末年,以「家兵」這一概念出現的兵種在世家大族乃至軍閥間已經算作常見。「家兵」,廣義上來講即為各大家族間豢養的士兵,細分下來則有地主之家兵、軍閥之家兵。這些兵種多數以各大家庭的僕從或賓客組成,只有極少的一部分作為招募而來。
有些家兵在不需要征戰時會回歸農田,少部分的會進行軍事上的訓練。由於本身職業的限制,即大部分的家兵由奴僕或者隨從兼任,可以說家兵這一概念並非嚴格意義上的軍隊,而到了後期家兵也逐漸被各種其他職位取代。但保留下來的,就是少部分的那些不需要回歸農田進行耕作的、會需要軍事演練的家兵制度。
在這一制度下產生的士兵專門以鬥爭為生,並且不需要進行田間勞作,雖然在當時的角色依然是「民」,但已經逐漸與「民」的身份剝離了。家兵的世代性使得這些特殊的軍人在征戰方面更有專業性,以家庭為單位的渲染使得後續到來的新的士兵血液更好訓練和操縱。
而在漢末連年的征戰對軍隊人員的損耗極大,每一次的戰爭結束後都需要大量的士兵作為補充。在這一前提下,會有大量的百姓為此試圖逃脫服兵役,同時迫於時代的混亂,這些損失掉的兵員不能立刻找回,因此,固定的軍源成為了軍隊實際操控者的首選。家兵的世代性很大程度上保障了軍隊有足夠的後備替補,因此,世兵制一定程度上是家兵制的演化。
2、身為世兵制將士的局限
世兵制的產生極大一部分原因是為了軍隊人員得到後續補充的保障,而世兵制「世代為兵」對於在內編製的士兵而言則成為一種極大的束縛。在和平年代,士兵無疑是一種在待遇和工作上相對於田間勞作更為輕鬆的職業,但身處於三國時代,軍閥與軍閥、政權與政權的碰撞成為主流,軍隊的連年征戰對於每一個士兵都是生理與心理上的考驗。
世兵制的產生使得這些軍人的後代或者兄弟失去了選擇性,當自己的父兄犧牲或是從軍隊中退役,他們必須捨棄掉和平的生活投入到戰場上。在另一方面,世兵制內的人員社會地位更為低下,與招募成為士兵的那部分不同,無論是在軍隊內或是社會上,「軍戶」都相當收到歧視,甚至到了宋朝,軍戶還需要面部刺字,以防止逃脫,也從心理上打壓這些人的逆反和自尊。在另一個角度上,這些人可以稱作官方的用以戰爭的奴隸。或者說,世兵制內的人員相當於世代的戰爭物品。
正是這樣的局限性導致了很多因為世兵制進入到軍隊體系的士兵存在著消極心理,但在戰場上又是在為自身的性命拼搏。作為外因,世兵制從主要方面影響了士兵的心理,但為了防止得到武裝訓練的士兵暴動,世兵制對於軍人也並非百害而無一利,在某些方面,對於這些人員的福利也令其內心更加矛盾。
二、世兵制的直接與隱藏福利:士兵為何對此難以捨棄
1、直接福利
古代的交通並不發達,軍隊作戰往往需要累月的長途奔波,三國時期曹操攻打東吳,便是由於其士兵的奔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戰爭的失利。而對於士兵來說,長期離家很容易造成情緒上的不滿,也容易導致妻離子散。
世兵制中,曹魏實行的是世兵制下的士兵女兒只能嫁給同樣作為士兵的男人,而曾嫁給士兵隨後丈夫死亡的寡婦婚配也由官府出面分配。對於兵士來說,世兵制下的他們地位卑微,有極大的可能沒有辦法找到妻子建立家庭,而對於古人來說,這又是一件涉及到人格和面子的大事,因此這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為兵士解決了難題,也可以撫慰到一部分人。而在解決了這些兵士的家庭問題後,曹魏又實行以家屬為人質,迫使兵士努力殺敵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看對於這些士兵的家人又是一種另類的保護。
而在其他政權,尤其是東吳方面,有過嘗試實行家屬隨軍,也就是兵士的家人跟隨軍隊一同征戰,但在後勤加以幫助。相對於吧家屬作為人質的政策來說,這樣的方法有一絲的人性化,兵士不必忍受家人不在身邊的苦惱,也不必擔心常年在外征戰家人離散。但從另一方面講,一旦戰爭落敗,兵士的家人也極有可能被敵人俘虜,因此東吳很長一段時間在這兩種對待兵士家人的方法上搖擺。而無論哪種方法,世兵制的兵士都因此或多或少解決了一些難題,這樣在現代看來算作「福利」的政策也讓一些有怨言的兵士心內充滿矛盾。
不可否認的是,以決策者的角度,這些政策的目的是為了能夠拴住兵士,以便能夠得到長期穩定的軍源。而正是出於這樣的目的,兵士對於自身的職業更加無可奈何,只是這樣的無奈由被強迫的無奈轉變為對福利的無奈。
2、隱藏福利
我們已經知道,三國到兩晉時期,戰亂一直是當時社會的主要危害,世家大族有比較充足的財產基礎,所以面對這樣的戰亂可以勉強維持。但對於以農耕為生的農民來說,連年的戰亂不但會毀壞耕地,戰亂造成的舉家搬遷也會使得一個以「男耕女織」為單位的小農家庭生活舉步維艱。
世兵制所使用的「士民分離」的制度,令兵士難以體會到這種苦惱,且相對於不停田間勞作勉強果腹的農民來說,軍隊的糧食存在有穩定的供給,在戰爭停滯的幾年間,兵士除了日常的操練不不需要消耗過多的體力勞動就可以吃飽。並且,與其他職業不同的一點,兵士所要付出的稅收很少甚至沒有,而一家農民除了要繳納金錢上的稅收,每年還要繳納各種糧草給官府。
而上文中所提到的婚嫁來說,正常家庭的婚嫁在三國時期更加艱難,戰爭導致男性青壯勞動力大量流失,婦女嫁人後丈夫由於戰爭離世,往往象徵著一個家庭的死亡。而世兵制解決了這項問題,不但如此,其他職業的百姓面對婚姻選擇的困難,在兵士這邊,由於兵士子女婚嫁兵士子女的政策也減少了一半。
雖然在性命和自身的選擇上,兵士身不由己,但與當時其他百姓相比較來說,這些沒有被世兵制提到的隱藏「福利」也十分誘人。也由於這些或多或少的福利,兵士也逐漸的選擇對這一種不公正的制度少有怨言。在思想並不發達的時代,能夠果腹才是生存的硬性指標,其他人還在為一口飯奔忙時,世兵制下的兵士能享受到食物,也是這樣的理由,這些「職業軍人」才可以為執行者效力。
作為一種為了政權鞏固產生出來的軍隊制度,世兵制的產生存在著必然性,但對於由於世兵制而存在的兵士來說,雖然這一制度似乎對他們有著不同的福利,但歸根結底這是一種勞動的剝削,也是一種人格上的打擊。沒有一個人願意有戰爭,而對於兵士來說,他們上陣殺敵比普通人更加無奈,因為他們沒有資格去選擇;而另一方面,兵士的職業又讓他們可以生存,可以果腹,這帶來的就是精神與生存上的矛盾。
世兵制的兵士不得不殺敵,不得不生存,這是封建制度的局限性。隨後南北朝到唐宋,雖然制度有所改變,但對於兵士、軍戶的剝削更加嚴重,更加暴露了這一制度對人民的損害。三國「職業軍人」思想上的無奈與矛盾,更是後來歷朝歷代將士的思想矛盾,而時代的局限性也使得這一壓迫持續到很遠,因此,只有打破封建制度才是唯一的解決辦法。